唯識三十頌
世親菩薩造
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
01 由假說我法,有種種相轉。彼依識所變,此能變唯三:
02 謂異熟思量,及了別境識。
03
04
05
06
07
08 次第三能變,差別有六種,了境為性相,善不善俱非。
09 此心所遍行、別境善煩惱、隨煩惱不定,皆三受相應。
10 初遍行觸等,次別境謂欲、勝解念定慧,所緣事不同。
11 善謂信慚愧、無貪等三根,勤安不放逸、行捨及不害。
12 煩惱謂貪瞋、癡慢疑惡見。隨煩惱謂忿、恨覆惱嫉慳、
13 誑諂與害憍、無慚及無愧、掉舉與惛沈、不信并懈怠、
14 放逸及失念、散亂不正知。不定謂悔眠,尋伺二各二。
15 依止根本識,五識隨緣現,或俱或不俱,如濤波依水。
16 意識常現起,除生無想天,及無心二定,睡眠與悶絕。
17 是諸識轉變,分別所分別,由此彼皆無,故一切唯識。
18 由一切種識,如是如是變,以展轉力故,彼彼分別生。
19 由諸業習氣、二取習氣俱,前異熟既盡,復生餘異熟。
20 由彼彼遍計,遍計種種物,此遍計所執,自性無所有。
21 依他起自性,分別緣所生。圓成實於彼,常遠離前性。
22 故此與依他,非異非不異,如無常等性,非不見此彼。
23 即依此三性,立彼三無性,故佛密意說,一切法無性。
24 初即相無性,次無自然性,後由遠離前,所執我法性。
25 此諸法勝義,亦即是真如,常如其性故,即唯識實性。
26 乃至未起識,求住唯識性,於二取隨眠,猶未能伏滅。
27 現前立少物,謂是唯識性,以有所得故,非實住唯識。
28 若時於所緣,智都無所得,爾時住唯識,離二取相故。
29 無得不思議,是出世間智,捨二麤重故,便證得轉依。
30 此即無漏界,不思議善常,安樂解脫身,大牟尼名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