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在位置:473期/孔學錄存/救災的智慧
救災的智慧  ●王晶

「以工代賑」,簡稱「工賑」,又稱「寓工於賑」。在災荒期間,或災後重建中,它可達到既賑濟災民,又讓災民自主自救,同時完成社會公共工程建設的目的。

「以工代賑」,或由官府出面,諸如修建城池衙署、廟宇學堂,疏浚河渠、修築堤壩等工程;或由私人富家,進行地方公共建設,或私人性質的土木建設工程。以此使「年力少壯者,傭趁度日」,將救災與建設相互結合,既能救災又能建設。這與錢糧的賑濟相輔相成。

明嘉靖間僉事林希元說:「凶年鬧飢荒,人民缺少食物,城池水利需要修復,處處如此。窮困餓昏,垂死邊緣的災民,固然難以要求他做需要體力勞役的事,但一般貧困人家是有能力做事的。官府發放的有限物資,如何足夠他們養家餬口?所以,凡橋梁損壞應當修復的,或渠道堵塞應當疏通的,都讓百姓來做,每天給予報酬,民眾自然努力工作,可收賑饑、建設的目的,這是一舉兩得的善政。」

《清實錄》說:「以工代賑,最有利於貧困的,首先是挑河,其次是築堤,然後是修土城,修磚城。」挑河泥,男女老少都可以赴工抬土。築堤修城,有搗壓、潑水等工作,需要很多的丁壯、城工。以工代賑,官民共同參與災後重建,同心協力,共渡難關,不僅官民關係融洽,且增強災民獨立自救的意識。

(圖說:以工代賑,最有利於貧困的,首先是挑河,其次是築堤。)
(圖說:以工代賑,最有利於貧困的,首先是挑河,其次是築堤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