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在位置:473期/孔學錄存/范仲淹以工代賑的智慧
濟之於民,取之於民
--范仲淹「以工代賑」的智慧
  ●吉光

災荒與經濟蕭條,始終是人類揮之不去的噩夢。范仲淹主政杭州時,就發生了波及整個江浙一帶的嚴重饑荒。他是如何應對的呢?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,在《夢溪筆談》中對此有完整的記錄:

北宋仁宗皇佑二年,江浙一帶遭遇嚴重的饑荒,餓死的屍體堆滿了道路,這時范仲淹正好擔任杭州太守,主管浙西一帶,他率先下令打開官倉,散發米糧賑災,並募集民間的糧餉、財物,以賑濟災民,鼓勵百姓儲備糧食。各項救災的措施,計畫得十分完備。

吳人喜歡划船競渡,並且喜好參與佛門的事務。范仲淹於是鼓勵百姓舉行龍舟競賽,太守自己每日也出遊宴飲於西湖之上,從春天到夏天,當地居民扶老攜幼在湖邊爭看賽船,盡情玩賞。范仲淹又召集各佛寺住持僧人,勸導他們:饑荒的年頭,工錢最是低廉,可以趁此時機大興土木。因此,各個寺院的修建工程逐漸熱絡起來。他又重新翻修糧倉和官員房舍,每天雇用的工人多達一千人。

朝廷中負責監察地方的官員,上奏彈劾范仲淹不能體恤荒年的政務,反而嬉戲遊樂不知節制,並且在官府、寺院方面大興土木,簡直是勞民傷財。范仲淹於是親自上呈奏章逐條申述,他之所以鼓勵百姓宴會遊樂和興造房舍,用意是要為了要開發富裕人家多餘的錢財,來嘉惠貧苦無依的窮民。那些從事貿易、餐飲、手工技藝、勞役,仰仗官府、私家餬口的,每天不下數萬人。救濟災荒、幫助災民度過饑荒難關的措施,沒有比這更有效的了。

果然這一年,兩浙災區只有杭州平安無事,沒有受到嚴重的災害,人民不致流離失所,這都是受賜於范仲淹主政的恩惠。饑荒之年,各地發放官倉的糧食賑濟災民,募集民工興修公共設施,近年已明訂法令成為慣例,著錄於令典成為制度。這種措施既能救濟撫恤饑荒,又因此為民間興利,這是范仲淹留下來的美善德澤啊!

清朝周安士在《陰騭文廣義》引用清朝王鳳生所著浙江省荒政之書《荒政備覽》的記載:

宋范文正公擔任杭州太守時,正好碰上饑荒,一斗米貴到一百二十文,百姓非常憂慮。范公反而增到一百八十文,並且到處張榜公告,詳細的說明本州粟米少,所以不惜重金收購糧食,並且四處宣傳,同僚都不知他為什麼要這麼做。過不了幾天,四面八方的商人爭相湧到,供過於求,米價就自然降了下來。這一措施,使得百姓受惠不淺,民生於是趨於安定、免除饑荒危機。

這就和荒年大興土木,修造佛寺橋梁等有著同樣的用意。人們只知既然年歲穀物歉收,就只好停下一切工作罷了,那裡知道貧民倘若無所事事,正是加快他們走向死路啊!土木建築的事務一旦發動起來,那富家的錢財和穀物,就不知不覺的散佈到貧民的家裡去了!這種措施並無損於富有之家,貧民卻是實蒙其益!

逢此饑荒,若只是一味急開糧倉賑濟流亡,或是節衣縮食度日,往往是朱門酒肉臭,路有凍死骨。范仲淹一反常態,親身鼓勵大肆遊樂宴飲,號召公私各界大興土木;提高糧價,結果平抑了糧價;擴大消費與公私競相投資興利,利用官府民間的游資廣開了財源;以工代賑,大量增加了百姓就業的門路。種種善舉使饑民有飯可吃,有事可做,謀生有了著落,社會因而趨於穩定。

歷來社會動盪多因饑荒而起,饑民閒居無事,加上不得溫飽,就會鋌而走險,胡作非為。此種看似荒唐的救荒措施,卻是假富濟貧兩蒙其利,及時解決了饑荒的危機。此全由范仲淹權變的智慧所致,並且澤及後世。

范仲淹自幼胸懷經世濟民的大志,以天下之憂樂為念,每日敬慎自省所為無愧方安,如此勤懇進德修業,故能成就過人的膽識與智慧。范仲淹出將入相數十年,繫國之安危於一身。「積善之家,必有餘慶。」他孝思不匱,視民如傷,一生護持儒佛教化,行善積德,廣修福田,己立立人,己達達人。晚年又將其俸祿廣置義田,欲令族人恆受其利,故能積聚深廣之至德,澤蔭後代子孫,代有才人出。因此蒙印光大師讚嘆:「蘇州范家,是古今第一。自宋至清末八百餘年,家風不墜,科甲相繼,可謂世德書香之家。」清代紀曉嵐也讚嘆他說:「行求無愧於聖賢,學求有濟于天下,古之所謂大儒者,有體有用,不過如此。」實在是確切的觀點!

(圖說:范仲淹順應民俗,鼓勵百姓舉行龍舟競賽、宴會遊樂、興造房舍,藉此開發社會上多餘的錢財,來嘉惠貧苦無依的窮民。)
(圖說:范仲淹順應民俗,鼓勵百姓舉行龍舟競賽、宴會遊樂、興造房舍,藉此開發社會上多餘的錢財,來嘉惠貧苦無依的窮民。)